22 Jul 2020 Share This by admin 近年来,“去印度掘金”成为智能手机领域最热门的话题。国内一些产业链企业跟随手机厂商的脚步,开始在印度规划建厂。为此,业内甚至出现了“中国手机产业链将被印度手机产业链取代”的声音,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国内市场或触底反弹,印度市场增速将放缓 2020年,在5G即将批量商用的背景下,新的智能手机换机潮即将到来,全球的智能手机市场出现了新的变化。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将在2020年迎来触底反弹。据IDC预计,今年国内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增幅为0.7%,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将增长1.6%。而受新机型缺乏创新、手机平均价格较高、用户换机周期变长等因素的影响,印度智能手机销量增长速度将放缓。IDC预测,2020年印度智能手机的出货量增速将不超过10%。(编者按:2020年上半年,印度爆发疫情,该国智能手机出货量受到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在疫情爆发前,印度智能手机就出现了增速放缓的趋势。) 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回春,是否会降低国内供应链厂商进驻印度的热度?对很多手机品牌商而言,中国市场留给它们的机会并不多。近10年来,中国智能手机的市场份额日趋集中,早些年百花齐放的舞台渐渐被华为、OPPO、vivo、小米、苹果占领,且有进一步向头部企业聚集的态势。走向生机盎然的印度市场,是其他手机品牌厂商及供应商更明智的选择。 就算增速减缓,印度智能手机市场也还具备较大的优势。皮尤研究中心最新数据显示:印度的智能手机普及率为24%,在中国则为68%。据了解,目前印度人口总数约为13.53亿人,不到三成的智能手机普及率,意味着巨大的潜在市场。另外,印度的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其全国人口平均年龄只有27岁,再加上近几年政府持开放态度,促使该国智能手机产业链加速成型。 印度智能手机产业链逐渐成型 从最初个别零组件供应商进入印度,到现在在印度已经能采购到,包括主机板、充电线、电池模组、包材在内的80%的手机零组件。经过了几年的发展,中国企业已占据印度智能手机产业链很大的比例,这些企业的出海历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受限于印度手机产业集群未形成,来自中国的手机多为ODM产品,这些产品在国内生产制造再销往印度,代表厂商有禾苗、天珑和华勤等; 第二个阶段,2015年印度政府把移动设备整机进口税调至12.5%,并对“国产化”低于30%的手机进行限制。中国ODM手机厂商改变策略,先在国内生产半散装件(SKD),再在印度组装成整机销售; 第三个阶段,2016年印度政府把手机充电器、适配器、电池、有线耳机、扬声器的生产进口关税上调为29.441%,消费税率调至2%(选择不抵扣进项)或12.5%(选择抵扣进项);把手机PCB生产进口关税调至2%,且随手机出货量攀升,运输成本开支加大,手机方案商开始考虑在印度建厂。 到目前,小米、华为、vivo、OPPO等中国品牌已经建立了印度生产基地,其配套的上下游供应商也先后在印度落地。仅在诺伊达地区就聚集了瀛通通讯、合力泰、长盈精密、裕同科技、欣旺达、闻泰、华勤、卓翼科技、光弘科技等智能手机产业链企业。 中国企业的加入,让手机厂在印度制造一部智能手机更便捷。据不完全统计,在印度已经有超过150家手机相关的中资企业。这些企业参与到印度智能手机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包括摄像头模组、线材、指纹模组、显示屏模组、手机代工等。 截至今日,至少有8家摄像头模组厂商扎根在印度。它们分布在北方邦、安得拉邦、哈里亚纳邦地区。 走出国门之后,这些手机品牌带领下的配套供应商更加团结,在积极抢占印度市场的同时,也逐渐把该国的智能手机产业链打造成型。 外资进驻印度更看重的是市场 建设一个完善的供应链,不仅需要低廉的劳动力,还需要稳定的营商环境。虽然在劳动力成本方面印度比中国更有优势,但是这不意味其总投产成本就一定具备优势。据调查,当前印度普工的平均薪资约为1000元人民币,人均加班费约为500元人民币。有印度工厂的负责人表示,印度劳动力的整体素质比不上中国的劳动力。印度的教育两极分化非常严重,其私立学校学费高昂且入学门槛高,公立学校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差,致使该国的文盲率较高。因此,在整体劳动力素质方面比不上中国。 以iPhone生产线为例,维修一台iPhone手机的成本,大约是组装一台新手机成本的四倍以上。如果因人为因素降低了iPhone的良品率,苹果公司要付出超过四倍的成本来提高良品率。另外,印度员工普遍不接受加班,工厂难以用“加班费”来激励员工提高工作效率。 而建厂成本是更大的开支,印度现有的厂房极少能符合中国供应商的标准,这使得大家更倾向于购买土地建设新工厂。如诺伊达地区的土地价格在一两年前就已经达到了30,000-85,000卢比(约合2,812-7,967元人民币,当前汇率:1印度卢比=0.09373人民币)每平方米,再加上该地区的水电费用与国内相近,所以在印度的建厂成本优势不大。 再加上印度工业区经常停电、停水,工厂内需要配备发电机、不断电系统等设备。有人为此算了一笔,在印度生产一部智能手机的成本还略高于中国大陆。不过,印度政府也在针对智能手机产业链企业推出优惠政策。外媒最新消息称,印度电子信息技术部正在考虑一项向移动设备制造商提供贷款补贴的计划。据悉,该提案将为向制造商的当地借款提供利息补贴,并建设具有税收和清关功能的工业区,包含道路、电力、供水等基础设施等。 从上述信息中可看出,“印度制造”的路不好走,不过这未影响该国政府的积极态度,也未阻碍外资智能手机供应商的进驻。 “印度制造”与“中国制造” 此前,印度经济严重依赖服务业,服务业所占比重超过60%,制造业所占比重约为15%-17%。2013年,印度服务业出口开始步入低速增长期,该产业对印度的经济拉动作用日渐衰弱。此背景下,重塑经济结构成为该国的重心。 2014年,印度总理莫迪上台不久,便提出了“Made in India(印度制造)”的概念,主要通过改革开放来招商引资,利用劳动力成本优势来发展制造业。在“印度制造”和关税的推动下,结合该国极具潜力的智能手机市场,一大批外资手机产业链企业在印度建厂。 预计到2020年,印度电子产品的市场规模将达到4,000亿美元。其中,移动设备市场占37%,消费电子产品占21%。在收入方面,移动设备市场收入占市场总收入的27%,其次是消费电子产品(18%)和工业电子产品(15%)。很显然,打造手机产业链对印度具有重大意义。未来由智能手机行业领头的“印度制造”,将有望延伸到其他行业。 随着大批中国企业进驻印度,关于“印度制造”和“中国制造”的讨论也日益热烈。网络上主要有几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近年来印度经济发展增速明显,且一度赶超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未来“印度制造”有望取代“中国制造”。支持者表示,印度有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即使目前整体劳动力素质不高,但可以经过培训上岗。而中国的劳动力优势正在慢慢丧失,随着人口老龄化压力越来越大,中国制造业会受到缺乏劳动力因素的困扰。 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印两国经济方面的差距悬殊,“追赶上中国”对印度来说是天方夜谭。 观察中印两国近10年来的GDP增速数据可知:印度GDP增速波动较大,2014年开始,印度GDP增速超过中国,该年莫迪开始推行“印度制造”计划。2016年到达峰顶后开始回落,一直到2019年跌到近10年来的最低值(低于4.9%)。“印度制造”的目标是,到2025年制造业产值占GDP比重的25%,而2018年该数值还仅为14.8%。由此可见,“印度制造”的业绩与莫迪政府的期待仍存在差距。 再综观整个全球制造业市场,由于受到逆全球化和西方国家制造业回流等因素的影响,印度吸引外资的举措面临着多重竞争。而中国的GDP增速表现较平稳,2015年之后大致维持在6%-7%的区间。对比之下,中国经济的优势明显,在短期内“印度制造”追赶上“中国制造”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还有人认为,“印度制造”与“中国制造”不是对立的关系,目前两国的制造业处于不同的阶段。实际上,中国制造业也正处于转型的时期,由于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增加,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中国的优势逐渐消失。而印度的当务之急是,“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发挥人口红利优势,以此来刺激经济增长”。因此,国内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迁往印度,对中国经济发展而言并不矛盾。 此外,在制造业方面,中国和印度的互补性强。有人统计,中印两国存在竞争的行业主要集中在工业加工方面,包括食品加工与制造、饮料制造、纺织加工、石油加工及炼焦业等,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资本与技术密集型行业中,两国的互补性强,不能把“印度制造”和“中国制造”对立起来。 小结:“去印度掘金”需要全心投入 近一两年,在与智能手机产业链企业交流中,我们听到的最多的是“去印度掘金”。也许对企业主来说,类似在中国过去的那种低成本、高效率、大市场的盛况将不会重现。虽然印度有着巨大的市场空间,但是因为先天不足,建厂条件还待完善,进驻的企业需要在各方面全心投入。 总之,印度的智能手机市场虽大,但在该国从零开始建厂,并不会比您在中国最初起步时更简单。